长江从雪山走来,带着亿万年的涛声,也带着千百年的书香。
长江,自古就是一部流动的文库,把家国、离愁、旷达与浪漫一并写进浪花里。翻开《楚辞》,屈原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把家国情怀刻进长江的波涛;吟诵唐诗,李白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,承载着对自由的向往,还有豪情与梦想;默念宋词,苏轼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,更是将历史、哲思与山河熔铸成千古绝唱。这些诗篇如长江边的灯塔,照亮我们的人生,给予我们力量,让我们不再迷茫。
“书香长江”阅读周以长江的名义,让那条潜伏在古诗词里的文脉,上升为文化战略,也化作寻常百姓的日常福祉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从“留住历史根脉、传承中华文明”的高度,多次强调“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弘扬好”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”;“长江文化艺术季”将“书香长江”列为重点工程;国务院连续十二年把“全民阅读”写进政府工作报告;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明确要“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”,顶层设计已为“书香长江”铺就壮阔航道。从“书香荆楚”数字农家书屋APP的建设到“书香中国”国家行动,湖北以“长江之腰”的担当,推出“书香长江”阅读周,正是落实国家战略、探索文化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。
再宏大的战略,也要在万家灯火里落地;再悠远的文脉,也要在一盏台灯、一声母亲的乡音里生根。
小时候,爸爸常常牵着我的手漫步长江堤坝,轻声吟诵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”,他眼中闪烁着对故乡的眷恋,说长江是连接他的故乡扬州与我的故乡武汉的纽带,江水滔滔,承载着游子们无尽的思念与牵挂。而妈妈,则在长江边船来船往的汽笛声里,耐心地教我背诵屈原的《离骚》,那悠扬的汽笛声,仿佛是岁月的伴奏,让古老的诗句更加动人心弦。
多年之后,我也把《楚辞》摊在膝头,让我的儿子跟着我磕磕绊绊地念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。他或许还读不懂,但我知道,那条江、那页书、那句诗,会像当年悄悄流进我的血液一样,陪他奔向更远的地方。未来的某一天,他会把长江的书香递给另一个孩子,那一刻,家风就不再只是三口之家的私藏,而成了一条河流、一个民族对世界最柔软的祝福……
曾经,13岁的周恩来立下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壮志,这句誓言如同熊熊烈火,照亮了他一生的征程。后来,他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救国洪流,那些艰苦卓绝的日子里,他的个人阅读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,化作最激昂的交响乐章。
1938年的武汉,长江在咆哮,战火在蔓延。一群文人以笔墨为枪,在这座城市凝聚起抗战的精神力量。先生在空袭间隙讲授《楚辞》,学生在防空洞外朗读《离骚》,书声与炮火共振出“国魂”二字。
进入新时代,湖北建成2.37万个数字农家书屋,长辈们带着晚辈一起阅读,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播,更是家风的延续,让书香在家庭中代代相传,让长江的文脉在每一个家庭中流淌,书香长江已不再是文人雅集,而是最广泛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
今天的长江,横贯中国11省市,覆盖40%以上人口,贡献全国46%的经济总量。从三峡的渔村到江南的水乡,从巴山的农舍到荆楚的城镇,家风与书香相互交融,长江的文脉在每一个家庭中流淌,这条伟大的河流不仅滋养着经济的繁荣,更滋养着精神的富足。面向未来,“书香长江”不应止步于国内文化品牌,而要成为“世界大河文明对话”的中国方案,把非遗讲读、生态研学、创意市集融为沉浸式“移动书房”,让“一江碧水向东流”的同时,也把中国故事、中国价值流向全球。
长江不老,书香常新。阅读的长江不仅滋养了个人的灵魂,更凝聚了民族的精气神。涛声与书声交织,家风与国风同频,长江必将在纸上奔流,也在人间荡漾!
让我们携手共进,以“书香长江”阅读周为新起点,以书香为舟,以家风为帆,让长江的波涛在我们的心中激荡,让长江的书香在我们的手中传递,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书香的传承者,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民族复兴的接班人。让长江的书香,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,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强大动力。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