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城精治让幸福升级

10-22 14:11  

城市更新,路在何方?来凤县以“三维”实践作答:

向下,是五网同建的系统化改造,终结了道路反复开挖的“拉链战”困局,畅通了城市发展的“地下动脉”;

向上,是山水不入城的科学规划,通过截、引、疏的系统治理,将悬在头顶的山洪之患化为安澜之水,筑起守护家园的屏障;

向内,是让幸福原地升级的扎实行动,让老旧小区在保留记忆的同时,实现功能与品质的飞跃,把美好生活交付到居民手中。

来凤,正一步一个脚印,扎实推动城市迈向更高质量的未来。

根治城市“顽疾”

在来凤县,一场为根治道路反复开挖等城市“顽疾”的五网同建工程正全面推进。

10月18日,在凤翔大道上,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开挖沟槽。沟槽中,一根根市政管网有序排列,未来将承载供水、燃气、污水、雨水、弱电五类管线——这正是来凤县推进的五网同建工程。“我们不仅解决‘地下’问题,也回应‘地上’需求。管网建成后,路面将进一步拓宽,增设潮汐停车位,缓解居民停车难题。”县住建局副局长陈杰说。

城市如同生命体,发展必然伴随“新陈代谢”。来凤县老城区大规模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,随着城市不断扩张,地上高楼拔地而起,地下管网也日益密集。由于早期建设标准偏低,部分管网已“超期服役”,作为维系城市运转的“生命线”,地下管网改造刻不容缓。

然而,地下管网改造不同于一般工程,隐蔽性强、系统复杂,难以一蹴而就。更因以往各部门施工时序不一,老城区道路常常陷入“反复开挖、修了又挖”的窘境,不仅阻断交通,也严重干扰居民生活。

面对这一困局,来凤县积极探索破题路径,创新推出五网同建模式,以系统性思维整合资源、综合施策。

——打破壁垒,下好一盘棋。组建由住建部门牵头,城管、燃气、供水、电力、通信等部门参与的工作专班,建立高效协同调度机制,推动各类管网同步规划、同步设计、同步施工,实现一次开挖、五网共建。

——创新工艺,以“微创手术”破解施工难题。针对老城区道路狭窄、地下管线复杂等现实制约,工程采用开挖与微顶管相结合的柔性工艺,有效克服大型机械难以进场的技术瓶颈,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干扰。

——精打细算,追求资金效益最大化。在机械厂小区,针对11户低洼区的排水难题,施工团队将原定的“接入主路新建干管”调整为“在人行道单独铺设支管”,并同步实施混排沟改造与错混接整改。优化后的方案在保障安全的同时,大幅节约了建设成本,实现“小切口”解决“大难题”。

去年以来,来凤县投入9.3亿元,建成五类管网的总里程38千米,实施2项综合管网改造工程,更新排水、供水、燃气管道149千米。这场从地下出发的城市更新,不仅畅通城市的“毛细血管”,更提升城市韧性,为居民铺就了一条更安全、更便捷、更宜居的生活之路。

山水不入城

今年6月18日至21日,来凤县遭遇超百年一遇强降雨袭击。酉水河(来凤城区段)流量和水位均创1969年有记录以来历史极值,城区段最高水位超警戒水位6.71米。令人欣慰的是,通过前期治理,城区7处曾经的易涝点有效抵御了暴雨侵袭,未发生严重内涝。

这场严峻考验,是来凤县治水成效最直接的证明。

治水必先识水。来凤县城的防洪难题,源于其特殊地理格局:东有酉水河、中有蓝河、北有龙洞河,还有金盆山沟、木叶沟、客寨河等5条溪沟汇入支流。这些从周围山体奔涌而下的水流,形成悬在城区上方的“头顶之水”,是引发内涝的关键因素。根治水患、守护家园,已成为居民最迫切的期盼。

民生工程,民心所向。2023年以来,来凤县聚焦民生痛点,多措并举,精准施策,着力构建“截、引、疏”相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。通过截山上水——拦截疏导周边山水,引城边水——引导城区周边水系绕城或直接入河,疏城中水——疏通优化城内管网,实现“山水不入城”。此处的“山水”,并非寻常观赏的青山绿水,而是特指从周围山体汇流而下的洪水。通过防洪排涝体系,让山水绕城而行、顺势入河,最大限度减轻对城区的冲击。

这些工程的成效已得到检验。在木叶沟经营便利店的彭成杰对此感受颇深,他的店铺正位于一处曾经的易涝点上。“每年五六月提心吊胆,门前的积水常常漫过门店最高一步台阶,门口的商品被水泡,损失不小。”他回忆道,“今年虽然雨势惊人,但门口的积水再也没漫上来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
9月19日,在接龙桥路,工人正进行管道回填作业。该路段同样是历史内涝点之一,因其上游承接两个水库的来水,山水量大,以往逢雨必淹。为解决该问题,来凤县将上游来水直接引流至蓝河,从根本上消除此处的内涝隐患。

这只是来凤县系统性工程的一部分。针对“6·19”洪灾暴露出的短板,县住建局正扎实推进一批关键项目。在凤南路新建排水管实施雨污分流,减轻凤翔大道排水压力;在凤舞一路西侧规划新建排水箱涵,分流工业园山水;新建箱涵引导木叶沟山水直入蓝河,缓解育红桥渠及凉亭桥片区压力……一系列工程紧锣密鼓,为城区织密了防洪排涝安全网。

同时,来凤县大力实施五网同建工程,并计划布设前端物联感知设备,构建智慧化监测预警平台,提升防汛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的智能化、精准化水平。

立足长远,来凤县谋划了酉水印象片区地下综合管网建设、城郊污水补短板、火车站片区四水厂等一批打基础、利长远的供排水重大项目,致力于持续优化城市水循环系统,补齐基础设施短板。

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,从“谈涝色变”到初具韧性,来凤县以山水不入城的系统治理思路,将“悬在头顶”的山水化为可防可控的常态之水,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。

让幸福原地升级

它们曾是一代人居住多年的家园,承载着无数家庭的记忆,随着岁月变迁,这些小区逐渐面临设施老化、功能滞后等现实困境。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, 来凤县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,让居民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“幸福原地升级”。

面对这一重大民生课题,来凤县展现出破局攻坚的决心与担当。系统编制《2021-2025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规划》,建立“县级统筹负责、社区实施、居民参与”的工作机制。四年来,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,其中争取中央财政补助1.7亿元,还创新采用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,为改造工程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走进已有30余年历史的烟厂宿舍小区,几位老人在树下闲话家常,不远处的健身区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。这个曾因企业改制、变迁而陷入管理困境的老小区,在改造中重焕生机。小区不仅更新了外墙、增设公共设施,还完成了地下管网的全面升级。“在这里住习惯了,舍不得搬。如今小区改造好了,回忆留住了,生活也变新了。”居民张连杰说。

同样迎来“幸福升级”的,还有舟上路联合宿舍小区。居民田凤银在整修一新的后院清洗蔬菜。“以前总担心水管漏、线路老,现在管网进行了改造,住得安心多了。”她说。系统性改造解决了安全隐患,让独居的她感到“心里特别踏实”。

2019年以来,来凤县已改造老旧小区159个,惠及27344户居民,正在改造的小区5个,涉及2895户居民;改造管网超120公里,新增停车位4050个、充电桩160个,加装电梯29部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来凤县“把好事办好、实事办实”的坚定承诺。

改造工程既注重“面子”更注重“里子”。在烟厂宿舍小区,苗圃和小花园成为邻里交往的纽带;在舟上路联合宿舍小区,完善的配套设施让老年人安享晚年。“我们改造的不仅是建筑,更是居民的生活品质。”县住建局副局长谭学堂说。

这场原地升级的幸福,既保留了居民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网络,又赋予了老旧小区新的生命力。来凤县以系统谋划、多元投入、精细实施,探索出一条老旧小区改造的可行路径,让美好生活在居民最熟悉的地方生根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