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评论员
大与小的辩证法里,有知与行的导航仪。
见缝插绿,建设口袋公园;细节改善,推进“厕所革命”;烟火升腾,改造提升菜市场……百姓身边的“小事小情”,连通“国之大者”,连接百年大党的如磐定力与坚定追求。
科技自立自强的顶层设计,离不开每一位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关;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,最终要落在每一位农民的实际增收上;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,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。再宏大的战略构想,都需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实践来落地生根;再高远的发展目标,都需要依靠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奋斗来实现。这种大与小的有机统一,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路向前、行稳致远的内在逻辑。
保持“知大明小”的清醒认知,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领导干部想问题、作决策,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,多打大算盘、算大账,少打小算盘、算小账,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,做到既为一域争光、更为全局添彩。”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,既要把准航向,做“桅杆上的瞭望者”,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观照当下,也要探索路径,因地制宜开辟适合本地发展的新模式、新赛道。只有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,发现“小事”背后蕴藏的解决“大事”的方法和规律,把“大事”分解成一件件有序推进的“小事”,发展举措才能落细、落实。
砥砺“得大兼小”的实干担当,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方法。“得大”,就是抓全局、抓中心、抓关键,集中精力办大事;“兼小”,就是不眼高手低,眼里只有大手笔、大制作,不想、不愿、不会干那些看起来小实则大的事情。“得大兼小”不是没有主次、不加区别、平均用力,胡子眉毛一把抓,而是以主要矛盾、矛盾主要方面的突破,带动全局整体推进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形势越是复杂、越是千头万绪,越要抓住重要领域、找准关键环节。在“得大”上跳出“一亩三分地”思维,树立“一盘棋”意识,在“兼小”上把要啃的硬骨头找出来,把要涉的险滩标出来,不弃涓滴之功、不舍微末之行,才能做到大事作于细、成于细。
办好“以小成大”的民生实事,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要求。从黄土地走来,从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,习近平同志深谙民心、躬身为民。在梁家河,他最期盼的事“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,并且经常吃上肉”;在正定,他忘不了那些和猪圈建在一起的“连茅厕”;在福州,他每天看菜价,把抓“菜篮子”作为一件大事……柴米油盐之间无不折射出共产党人的政绩观。把握好“小切口、大视角”“小问题、大民生”,把民生“小事”当作念念不忘的“心事”,当成发展的“头等大事”,一件接着一件办、一茬接着一茬干,才能让发展红利真正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。
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宏伟蓝图,正是在一个个具体明确的小目标分解中逐步变为现实;谋划“十五五”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愿景,同样需要我们在宏大与细微相结合中稳步推进。理解大与小的辩证法以及蕴含其中的价值观、认识论、方法论,既从大处着眼,统筹规划,也在小处着手,做细做实,“积小胜为大胜、积跬步至千里”就不会只是说说而已,而是心向往之,行必能至。